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煤
體裁:現代詩
作者:朱自清
創作時間:1920年1月9日
作品原文
你在地下睡著,
好腌臢,黑暗!
看著的人
怎樣地憎你,怕你!
他們說:
“誰也不要靠近他呵!……”
一會你在火園中跳舞起來,
黑裸裸的身體裡,
一陣陣透出赤和熱
啊!全是赤和熱了,
美麗而光明!
他們忘記剛才的事,
都大張著笑口,
唱讚美你的歌r
又顛簸身子,
湊合你跳舞的節。
作品賞析
《煤》寫於1920年,在寫作《羊群》之後不到一個月。在朱自清思想和創作發展的歷程中,這是一篇重要的作品。經過對人生、社會、道路的探索、思考,他有了新的發現:那被深壓著地下底層的煤,擁有巨大的能量。
煤,在這裡當然是一個象徵的形象。詩的第一節寫煤在黑暗的地下睡著,看到它的人都討厭和怕它的腌臢,不願靠近它。第二節寫煤在火團中燃燒,黑裸的身材發射出赤和熱,使世界美麗而光明。第三節寫人們改變了認識,以歌聲讚美煤,並隨同它的節拍跳舞。全詩的象徵意義淺顯易解:偉大的創造力潛藏在被壓迫在底層的勞動人民之中,雖然它們的身體是烏黑的、赤裸的,但它將會發出光和熱來照耀光明的世界。詩中所寫的原先人們討厭煤的“腌臢”而不肯靠近,指的一些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輕視工農民眾的劣根性。當時是有這樣的一些知識分子嫌工農的手“髒”臉黑,不肯接近,但一旦認識到工農的偉大力量,他們的觀點和行動就會改變,而與工農相結合。
詠煤的詩,古今都有。明代于謙的著名七律《詠煤炭》是這樣寫的:“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這位明代詩人詠物言志,借吟詠煤炭的品格,抒發自己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情懷,讚頌為人類造福而甘願自我犧牲的獻身精神。
現代詩人朱自清詠煤,已經不是詠物言志,抒個人的懷抱,而是通過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借煤的外形和內在的潛力,形象地表達一種理性的認識,已經超出了個人的抱負,是對下層民眾的頌歌,它的內容和觀念都是現代的,二者屬於不同的時代。
郭沫若的《爐中煤》是“五四”時期的名篇,引人興趣的是,它和朱自清的這首煤,都寫於1920年1月,這兩首同時卻分別寫作的作品,都以煤為詠吟對象,都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二者內容又有所不同。郭沫若詠的是爐中煤,朱自清詠的是地下煤;郭沫若仍是托物言志,以爐中煤的形象比喻自己熾烈的愛國感情,朱自清則以地下煤的形象象徵被壓在底層的勞動者及其創造光明世界的巨大能量。比較起來,朱自清的詩涵蘊的思想更深刻一些。
朱自清這首詩畢竟又沒有郭沫若那首詩的影響廣泛,這是為什麼呢?我以為原因在這首詩的藝術性上,整首詩是散文化的,完全不講韻腳和節奏,語言不夠精煉、生動,缺乏形象的描寫,在構思上也創造不出意境,因而喚不起共鳴,也不耐回味。藝術上的粗糙,使它不能成為人們傳誦的成功之作。“五四”早期新詩有許多是偏重於理性的直白,那時的倡導者過於強調口語,也多有散漫化的弊病,為了打破舊體詩的束縛,連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如簡煉、形象、意境、含蘊和韻味,也一同拋棄了。其實,這些正是詩的特質。朱自清的其他詩作,有時也注意自然的韻律節奏和形象化,並沒有完全這樣散漫,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許是在探索新詩體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現象吧?從中我們也可以吸取有益的經驗。